江文也

首位享譽國際樂壇的東方作曲家。
江文也,本名文彬,筆名「茅乙支」。西元1910年6月11日出生於台北縣三芝鄉,祖籍是福建永定客家人,父親江溫均(江長生),母親鄭閨花蓮人;共有三兄弟,兄江文鍾早年赴日,回台後移居嘉義,弟江文光早逝;1914年舉家遷居廈門。1918年江文也進入廈門旭瀛書院求學,為第八期的學生,這書院是台灣總督府直營專供臺籍小孩就讀的日文學校。1922年母親病故,遂轉往日本長野縣,進入上田中學就讀。1929年中學畢業後,遵照父親遺囑進入東京武藏野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科就讀,由於喜愛音樂,課餘時間前往上野音樂學校進修,選修聲樂與音樂基礎理論等課程,作曲老師是橋本國彥。1932年工業學校畢業後,隨即到一家印刷工廠當排版學徒,工作之餘拜日本名音樂家山田耕筰學習聲樂及作曲。同年秋天,參加日本第一屆音樂比賽,獲得聲樂獎入選;1933年再度獲獎,並獲藤原義江歌劇團團長賞識,聘為該團藝員,擔任男中音。

1930年代,江文也在日本樂壇逐漸展露過人的才華,在各項音樂比賽中屢獲大獎。1934年3月管絃樂《白鷺的幻想》獲得日本全國第三屆音樂比賽作曲祖第二名,1934年6月7日至8日,參加藤原義江歌劇團第一次公演,演出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由於江文也在音樂方面的出色表現,獲得當時上田市長千金龍澤信子的芳心,而結為連理。1934年8月11日至19日,江文也參加留學日本的台灣習樂學生組成的「鄉土訪問音樂團」赴台公演,並特別為闊別已久的故鄉創作《台灣舞曲》,同時在巡迴公演之餘蒐集各地原住民歌謠。1935年管絃樂《盆頌主題交響曲》獲日本全國第三屆音樂比賽作曲祖第三名;1936年管絃樂曲《台灣舞曲》在德國柏林舉辦的地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文藝競賽中獲得二等獎,並榮獲大指揮家溫格納爾銀牌獎,這是江文也在世界的成名作品。

1937年管絃樂曲《賦格序曲》日本全國第六屆音樂比賽作曲祖第二名;1938年《鋼琴斷章小品集》在威尼斯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音樂節,榮獲作曲獎。

1938年秋天,在前輩音樂教育家柯政和的邀請下,江文也轉往北平,在北平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理論作曲課程,課餘從事中國古代和民俗音樂之研究。

1939年初江文也在認識一位北平第二女師音樂系學生吳蕊真,兩人極為投緣,江文也甚至為其改名為「吳韻真」,之後,兩人不顧家人反對而結為連理。1938年至1945年是江文也創作產量最多的時期,他先後創作了許多富有民族風格、旋律優美的作品,如《春曉》、《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漁翁樂》…等。1940年,舞劇《香妃傳》在東京高田舞蹈團演出;而管絃樂曲《孔廟大成樂章》,由江文也親自指揮日本新交響樂團,分別在3月及8月在東京放送局向中國、南洋、美國等地廣播。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江文也因為抗戰時期曾為親日組織「新民會」做事而遭逮捕入獄;出獄後,短暫在北平郊區一所回民中學任教,此時,江文也創作了大量的中國調式天主教聖歌。1950年江文也轉往天津中央大學音樂系擔任作曲教授,課餘仍勤奮創作。然而不幸的事卻一再發生,1957年江文也在「反右運動」因台灣人身份被畫右派,教學、演奏、出版的權利盡被剝奪;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挨批挨鬥,被打入「牛棚」;並在1969年被送往河北清風店第38軍部隊接受勞改。1976年四人幫垮台,江文也在1978年終於獲得平反,恢復原教職,但此時他因為多年勞改生活,歷經兩次吐血、數次中風而癱瘓在床。在晚年生活漸趨安穩之時,江文也仍勉強創作交響樂曲《阿里山的歌聲》,然而卻在1983年10月24日因腦血栓症逝世於北京,此曲也成為未完成的最後遺作。

江文也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音樂創作到70年代末結束,在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據不完全統計約創作了130多部音樂作品,其中管弦樂22部、室內樂11部、鋼琴曲33部、舞劇音樂6部、歌劇3部、合唱曲14部、獨唱曲24部、宗教音樂12部,其他體裁音樂7部。這些鋼琴作品雖完成於1953年前,卻能反映出他一生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過程。
郭芝苑

國寶級作曲家。
在台灣一百年音樂史裡的第一代作曲家中,不管是來自中國或是台灣本土,在作品數量、種類、品質的水準上比較完整的,並且具現代性的作曲家,第一位是江文也,第二位就是郭芝苑了。

郭芝苑出生於日治時代(一九二一年),一生走過幾個不同統治體時期的台灣,深刻感受到台灣人的悲哀,可說是真真正正的戰爭受害者。成長學習的時期因為戰爭的因素無法有完整的學習,也沒有豐富的新資訊來源;而戰後的台灣,至少有二十年的時間是文化的沙漠,無樂之邦。況且因為不適應中國的習慣與作風而沒有在大學音樂系任教,在整個大環境的劇烈改變下,這位萌芽於日治時代、活躍於戰後初期的台灣作曲家逐漸遠離音樂舞臺,寘正變成郭芝苑自稱的「失聲的一代」!導致一般民間頂多只知道郭芝苑「心內事無人知」、「紅薔薇」和「楓橋夜泊」作曲者。

直到九○年代隨著政治上解嚴所帶來文化上復興,這位堅持一生的音樂創作者才得到遲來的掌聲。陳郁秀說他「記錄 了由小市民至知識份子,由廟口至音樂殿堂的所有心聲」,去年十二月五日郭芝苑滿八十歲的生日當天獲頒宜大學的榮譽博士,而苗栗縣苑裡鎮也認同他是苑裡鎮出身的第一代作曲家,因此日前發起一項運動希望將他家門前的「為公路」改名「芝苑路」以作為紀念。

郭芝苑是從歌劇、管絃樂、室內樂、鋼琴曲、歌曲等值品都包括,而且作品的質和量都有一定水準,並具有現代性的專業作曲家,曾獲不少獎項,除了今年得到金曲獎的終身特別貢獻獎外 ,交響組曲「天人師:釋迦傳上 、下集」得到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音樂類(器樂)、「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 」則得到一九八七年金鼎獎作曲獎、廿十世紀華人經典作品和第十六屆吳三連藝術獎音樂類:還有 ,他的鋼琴獨奏曲與歌曲等也曾多次獲獎。

戰後初期,郭苑為因應當時音樂界的情況而寫浪漫民族主義風格的作品,後來就寫現代技法的民族風格作品,例如管絃樂「三首交響練習曲」、綱琴獨奏曲「六首鋼琴小品」、或藝術歌曲「五月」、「音樂」等都脫離古典浪漫的機能和聲,而採用印象派以後的現代技法。尤其他是在台灣第一位完成正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一九八四年十月八日完成)、第一位發表他的管絃樂曲(交響變奏曲「臺灣土風為主題」,一九五五年七月由省交演出;一九五六年一月於台北市中山堂「台北市與美國印第安那州波里斯市交換演奏會」演出)、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一九七三年作;一九七四年十月省交定期演奏會於台中中興堂演出,指揮李泰祥、鋼琴獨奏簡若芬)的作曲家,這在台灣音樂史上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郭芝苑可說是台灣現代民族音樂的開拓者,在台灣開始接觸西洋音樂之初,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作者阮文池/靜宜大學音樂講師)


盧炎

不拘泥於任何形式,尋求不斷地改變的作曲家。
盧炎 1930 年 11 月 20 日出生於南京,祖籍江西省南康縣塘江的客家村落「盧家村」。父親盧淦為北洋海軍,時任職長江流域海軍補給基地司令。母親受過師範教育,是開明的知識份子,會彈月琴,也會吹笛、簫、拉胡琴,閒暇時也教盧炎唱些古琴的曲子,因此盧炎從小就對音樂有著相當的親切感。

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為躲避戰亂,舉家遷移至江西廬山,盧炎並進入聖光小學就讀。聖光是英國人辦的學校,盧炎因此有機會學唱聖詩,比起其他非教會學校的學生,這已是相當不容易的音樂教育。

1948 年上了高一的盧炎又住回長江邊,但由於身體不好,只好休學在家。卻因此有機會涉獵十九世紀的西方小說、並聆聽中央廣播電台播放的古典音樂,縈繞終生的夢想──作曲,亦在此時具體成形。當時家裡有鋼琴,盧炎偶爾彈彈,並買了蕭友梅的樂理研讀,無師自通開始作曲。

1949 年,一心想學作曲的盧炎終於考上了音樂系──那正是千里以外的台灣師大音樂系。師大畢業後( 1953 )盧炎先後在台北市的建國中學、國立藝專任教,他並同時繼續隨大學時代的老師蕭而化學習和聲及對位法,奠定穩固且紮實的理論基礎。

1963 年盧炎赴美深造,先在美國密蘇里州的東北師範學校攻讀音樂教育碩士, 1965 年轉入紐約的曼尼斯音樂學院,從大學部唸起並專攻作曲,師事猶太籍老師威廉賽德門( William Sydeman )。賽德門為盧炎開啟現代音樂之門,他開始接觸荀白克、魏本、貝爾格、巴爾托克等人的作品,當時也趁歐洲當代前衛大師紛紛前來美國之際,常前往聆賞他們的新作。

1967 年盧炎作了一首為長笛、單簧管、小喇叭、法國號、大提琴、與兩個打擊樂的《七重奏》,這是盧炎這一生發表的第一首作品,音樂的特色是非調性、多音彩,他以在台灣學到巴哈的對位觀念為基礎,憑直覺將自己耳朵聽到的西方現代音樂的某些樣式,融進自己的作品裡。盧炎在曼尼斯音樂學院前後唸了七年,在這當中,他的作品另有《四重奏》( 1968 )、《四重奏》( 1970 )以及一首《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1971 年,盧炎取得曼尼斯音樂學院的文憑,但仍孜孜於音樂之途,第二年又進入紐約的市立大學的市立學院,選修一年作曲和電子音樂的課。 1976 年應大學同學許常惠之邀請,盧炎返台於東吳大學任教一年,期滿後,他覺得仍有繼續學習的必要,乃收拾行囊再度赴美。 1977 年進入賓州大學師事喬治羅伯克( George Rochberg )與喬治克蘭姆( George Crumd )。羅伯克與克蘭姆皆為美國頗具盛名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包括拼貼、挪用西方或非西方的音樂材料、機遇音樂、新浪漫主義的觀念,使盧炎受到很大的啟發,但最大的影響當是他們兩位的作曲觀,那就是「作你心裡想的,不管那音樂夠不夠美」。從此,「忠於自己」成為了盧炎作曲生涯中堅定不移的歸臬。

1979 年,時年 49 歲的盧炎結束學生生涯返台定居,他任教於東吳大學,教授理論作曲。盧炎性喜安靜,也少酬酢之事,因此教書、作曲、散步成為了他的生活重心,他的作品也愈來愈豐富,並經常於國內外演出。 1998 年盧炎獲頒〝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作曲家,綜觀他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及豐富的藝術成就,此乃實至名歸。

盧炎偏好為新詩譜曲,因此他的聲樂曲除了早期的《浪淘沙》之外,歌詞多為當代的新詩。包括戴洪軒的《林中高樓》、洛夫的《煙之外》以及陳黎的《家具音樂》……等。除了聲樂曲之外,盧炎的作品以室內樂居多,管絃樂次之,雖不一定具有標題,但其音樂實則常為作曲當時內心的寫照,猶如詩人以文字寫詩,盧炎也常以音樂呈現對生命當下的感受。《七重奏》中,節拍組織當中的節奏型與紛亂雜沓、充滿壓力的音響,反映了盧炎在紐約留學之所見所聞,如搭乘地鐵,為學業、為生活奔波的印象。樂曲當中小喇叭的樂句,則試圖模仿爵士樂手的悲情。總之,盧炎始終以感性出發,第一版的《長笛與鋼琴二重奏》即潛藏著他一段無解的戀情。而記憶中的江南景緻,以及從中國詩詞、建築中所體會的東方精神,也常不知不覺地便流入他的音樂世界。

大體而言,盧炎的音樂是以非調性或無調性為主,沒有完整的調性作品,也沒有完整的五聲音階作品,隨著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主客觀的影響,各個時期的風格仍有所不同。七○年代,他仍常以線條做為思考方向,並出現對位式的手法,《七重奏》便有著如此之痕跡,這當與他在此之前受過多年對位法的訓練有所連繫。八○年代,或許是受到潘德列斯基或李給替等東歐音響學派的影響,他則嘗試用比較重視音色與音響效果的寫作風格。管絃幻想曲《海風與歌聲》、《撫劍吟》為此中代表。至九○年代,或許是作曲技術與音樂思路更趨成熟,盧炎反而變得隨興而不拘一格,《家具音樂》、《大提琴獨奏:歌》、《木管五重奏》……等,不僅其曲式都相當自由,每一首音樂的訴求重點也往往有所不同。「不拘泥於任何形式,尋求不斷地改變」或許正是盧炎目前最佳的寫照。


徐頌仁

為台灣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古典」的作曲家。
徐頌仁 1941 年 9 月 1 日 出生於於花蓮,父親是牧師,母親卻不諳司琴,因此在禮拜日時總有不甚方便之處,這個特別的現象在徐頌仁小小的心靈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激發了他自學的慾念,因此雖不會看譜,但靠著敏銳的聽力以及在風琴上的摸索,徐頌仁在尚未進幼稚園之前已會彈音樂。至於正式的鋼琴啟 蒙 老師為金葆萱,她是上海人,係當時我國駐維也納的領事夫人,也是李斯特嫡傳弟子 Emil von Sauer 的學生,教學方式與彈奏法很歐式,為徐頌仁奠定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徐頌仁也曾師事 毛克禮 夫人( Mrs. Mac Leod ),她很注重音樂表現的徐頌仁,在此展開了豐富與愉快的音樂生活,在合唱團當伴奏,在管弦樂團當指揮,在演奏會時彈奏鋼琴,並且開始作曲,像寫文章一樣,將心裡的話,用音符寫出。

北上唸大學的徐頌仁雖然身為師大物理系的學生,生活卻以音樂為主,那時基本上是跟隨許常惠、史惟亮、鄧昌國等三人從事音樂活動,後來因深覺能夠練琴的時間太少,乃在第三年重考台大哲學系。於此期間,在陳懋良的引見之下,徐頌仁向時在師大音樂系任教的 蕭而化 老師拜師正式學習作曲,並參與許常惠所發起的作品發表會「製樂小集」,於 1963 與 1965 年分別發表了鋼琴曲《夜曲》、《巴沙加利舞曲》、《小詼諧曲》與《幻想風的抒情曲》。

徐頌仁於 1968 年赴西德留學,先在雷根斯堡及波昂修宗教音樂及音樂學,後獲西德國家獎學金,就讀於科隆國立音樂院,先後唸了三個主修分別為作曲、鋼琴、指揮。期間即常以演奏、指揮、及作品發表,展露其才華。 1974 年畢業之後,曾任職於卡斯魯( Karlsruhe )及多特蒙( Dortmund )歌劇院,隨歐洲著名的指揮家馬烈克.亞諾夫斯基( Marek Janowski )擔任助理指揮。 1976 年回國任教於東吳大學,並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致力於提高交響樂及歌劇演出水準。 1983 年至今,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並擔任該校管弦樂團指揮。

徐頌仁曾經發表的作品有多首鋼琴曲、小提琴奏鳴曲、藝術歌曲、及管弦樂曲《隨想競奏曲》、鋼琴協奏曲《落大雨》、鋼琴三重奏《民謠》等。並曾根據王九思所寫的《中山狼》為本寫作為兩個男高音的宣敘調與詠歎調。重要著作有《音樂美學》、《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音樂演奏之實際探討》等。,聲音要美,要精緻,這種訓練也使徐頌仁受益良多。初中與高中轉赴新竹唸書

徐頌仁早期的音樂作品大抵是從浪漫樂風或是印象主義開始,以古典音樂語言自然流露出他對音樂的感性,鋼琴曲《華麗曲》可為代表。其後他嘗試民族樂風的寫作,並在積極習作中尋找方向,經過摸索階段之後,他所建立的風格是十足的現代與展技, 1970 年代所寫的《小提琴奏鳴曲》與《管弦樂奇想曲》不僅技巧艱深,也充滿尖銳、不諧和的音響。但是回國之後,因著樂團指揮的工作,使得徐頌仁有更多機會與聽眾實際接觸,在互動之中,他逐漸體認到音樂被聽眾理解的可貴,以及任何風格都足以引用為寫作材料的真諦,完成於 1985 年的鋼琴協奏曲《落大雨》正是在此理念之下所產生的作品。該曲以莫札特所奠定的協奏曲為完美的典範,是極自然的初衷,但是徐頌仁也和莫札特之後的作曲家一樣,視超越前人為一種無上的挑戰,並自許在中國作品中,能有一片開創的空間範疇。因此以台灣民謠《落大雨》為主要的發展動機,該曲既有細緻與精巧的形式結構,在氣勢磅礡又流暢的德式浪漫風格中,又充滿了濃厚的台灣色彩。國內作曲家潘皇龍曾引述德國科隆報上對該曲的樂評指其「在形式上的細緻與精巧如畫的管弦色彩,終於突破了如『黃河協奏曲』之類的作品」,也說明了該曲的成功。

除了作曲之外,也身兼鋼琴家與指揮家的徐頌仁,因為工作的關係,作品有限。但是音樂早已成了他的思想語言,只要心中有話要說,他必然專注於寫作之上。本著對作曲技巧有限性的肯定,徐頌仁較不主張採用前衛的手法,創作曲高和寡的現代音樂,而傾向復原調式、調性、十二平均律等原始基本要求,希望在這個前提之下,寫出動聽又有內涵的音樂,以引燃聽者的希望。他所走的路,正是要為台灣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古典」!


蕭泰然

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一生致力於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的創作。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蕭泰然1938年元旦出生於臺灣高雄鳳山的長老教會家庭。其祖父蕭基源是畢業於臺南神學院的長老教會傳教士。父親蕭瑞安為留日齒科醫師,也同時是長老教會長老。母親蕭林雪女士是早期留日鋼琴家。因此,蕭泰然自小就接觸教會音樂和西洋古典音樂的薰陶,五歲時即由母親啟蒙學琴,七歲就曾公開演奏。在當時音樂教育不普及之下,蕭泰然讀中小學時,全校有關音樂的各項事物,不論是升降旗、對外比賽或表演、校慶活動等都是由他在負責。

蕭泰然高中就讀於台南市長榮中學,齒科醫生的蕭父原本希望長子能繼承衣缽,要求蕭泰然在高中畢業後選讀醫學院,在長榮中學校長戴明福惜才之下向蕭父說項才允許蕭泰然攻讀音樂。

蕭泰然在高三時師事於留日鋼琴家高錦花鋼琴老師,以準備投考音樂學校。在1959年時考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前身),主修鋼琴演奏,師事於留美鋼琴家李富美老師,並受到剛自法國巴黎回國的音樂家許常惠老師的注意而指導蕭泰然走入作曲。此時,具有基督教信仰的蕭泰然已開始嘗試創作一些宗教歌曲及合唱曲。1963年師大畢業後,蕭泰然與同是長老教會的臺南望族高長傳道師後代高仁慈小姐結婚,並任教於高雄二中初中部(今雄中)擔任音樂老師。

1965年,蕭泰然赴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鍵盤專攻科深造,師事於鋼琴教授中根伸也。也同時受到和聲學教授藤本秀夫(Fujimoto Hideo)的賞識,私下免費傳授蕭泰然作曲。

1967年學成返回高雄,蕭泰然開始其十年的教學、演出和發表的生涯。蕭泰然以教鋼琴為主,作曲為輔,曾先後任教於高雄文藻女子外語專校,高雄女師(今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臺南家專,臺南神學院等學校。同時,也與小提琴教育家李淑德成立的青少年管絃樂團合作,擔任客席指揮。1972年代表中華民國赴馬尼拉出席第一屆東南亞聖樂會議,同年應高雄市立交響樂團之邀,由陳澄雄教授客席指揮,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而一方面也向旅居臺灣的奧籍音樂家羅伯‧蕭茲教授(Dr. Robert Scholz)學習鋼琴和作曲技巧。

在臺期間,蕭泰然出版不少個人作品。1967年蕭泰然出版其第一部蕭泰然合唱曲集。1971年出版由其父親蕭瑞安長老編詞,蕭泰然譜曲,全部分八章的神劇《耶穌基督》。蕭泰然在自序中說:「這部神劇是我對家父永遠的尊敬和思念;同時也是我對上帝的信仰告白,及感謝的禮物。」1975年在臺北中山堂首次舉行「蕭泰然樂展」。

1977年,因為太太經商失敗,蕭泰然全家被迫離台到美國亞特蘭大投靠妹妹,並在當地經營藝品店餬口。在移居美國其間,蕭泰然開始整理台灣歌謠,並為其重新改編成演奏曲,如「望春風」、「臺灣調」、「黃昏的故鄉」、「思想起-恆春古調」等。同時也創作台語歌謠和懷鄉歌曲,如「出外人」、「嘸通嫌台灣」、「遊子回鄉」。1980年時因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而被當時戒嚴時期的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直至 1995年才解除。

1986年蕭泰然進入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音樂研究所進修作曲碩士,於1987年後取得碩士學位。在其指導老師金教授(Dr. B. K. Kim)的鼓勵之下,奠定其日後的作曲方向以「台灣民謠的精神為主體,融入西方古典、浪漫、印象及現代音域的技巧,來培育現代的台灣新音樂。」[1] 1988年至1990年期間,蕭泰然完成其三大協奏曲代表作:「D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五十」,「C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五十二」,「C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五十三」。

1993年時,蕭泰然開始創作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大型管弦樂曲「一九四七序曲」(1947 Overture)。其間曾因心臟大動脈血管瘤破裂而進醫院手術,一度生命垂危,後終痊癒,在1994年完成創作。

1995年返台定居後,陸續創作《台灣魂》、《傷痕之歌》、《玉山頌》、《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 2009年一月獲得「行政院文化獎」的肯定。 2010年獲得第21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作曲人獎」入圍。 2011年獲得第22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特別貢獻獎」。

蕭泰然所創作的作品相當多元,計有交響曲、協奏曲、歌劇、聖樂、鋼琴曲、小提琴曲、合唱曲、詩歌、藝術歌曲等。以下為其部分主要作品。
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五十二」,「c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五十三」
管絃樂:「一九四七序曲」、「福爾摩沙交響曲」、「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
室內樂:「台灣原住民組曲」、「鋼琴三重奏《福爾摩沙》」
合唱曲:「玉山頌」、「台灣翠青」、「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
器樂曲:台灣頌、冥想曲、豐收(鋼琴四手聯彈)
趙菁文

揚威國際的現代作曲家。
趙菁文 (b. 1973) 為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作曲博士,現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曾於 2002-2003 春季受聘為史丹佛大學客席講師,教授作曲與理論課程。在美期間師事作曲家 Jonathan Harvey、Brian Ferneyhough、Chris Chafe、Jean Claude-Risset;在師大期間師事陳茂萱教授。近年來創作器樂作品外,也同時在世界著名之史丹佛大學電子音樂中心 (CCRMA- 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coustics) 的協助下致力於電子音樂的創作。

曾獲教育部文藝獎、兩廳院主辦 ”Fanfare” 作曲比賽首獎,亞洲作曲家聯盟青年作曲比賽 (Asian Composers League - Young Composer’s Award) 第一獎,音樂台北作曲比賽第一獎,其博士論文 Requiem Moksa 獲蔣經國學術文教基金會博士論文獎。

近年來其作品曾為歐美著名之新音樂演奏團體 Klangforum Wien、Arditti String Quartet、Ensemble On_line Vienna、California EAR Unit、St. Lawrence String Quartet、VOXNOVA、EARPLAY、the Eighth Blackbird、the CALARTS ensemble 等演出,同時在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紐西蘭、哥倫比亞、韓國、中國大陸等地舉辦之新音樂活動如德國達姆斯達城現代音樂節、德勒斯登音樂節、法國 38eme Rugissant 音樂節、上海電子音樂節、國際電腦音樂節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CMC))、Festival of the GMEM、Colon Electronico 電子音樂節、韓國漢城國際電腦音樂節、Contemporary Clarinet Music Festival、New Music Symposium、Music99 Festival in Cincinnati 等,及史丹佛大學 CCRMA、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CNMAT、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 CARTAH 等大學電子音樂中心作品發表,獲多次的演奏及評論。
許家毓

旅美的台灣新銳作曲家。
許家毓,臺灣板橋人,杜克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博士。1995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自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即赴美進修,2000年由寇蒂斯(Curtis)音樂學院畢業,並於2003年自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取得音樂碩士與藝術家文憑(Artist Diploma)。

在美期間,許家毓曾獲多項殊榮。其中包括於1999年,作品「丁克鳥」(Dinkey Bird) 榮獲麥克斯費爾得派瑞斯 (Maxfield Parrish)作曲比賽第三名,並接受費城問訊報 (Philadelphia Inquirer) 的專訪。其後於2005年,合唱曲「水調歌頭」贏得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ASCAP)摩頓顧爾得(Morton Gould)青年作曲家獎。2006年豎琴獨奏曲「幻」榮獲美國國際豎琴大賽作曲比賽第一名而成為比賽指定曲,同時此曲之介紹被刊登於世界豎琴國會評論 (World Harp Congress Review),次年家毓更受邀至比賽會場給予演講,並接受比賽記錄片「豎琴夢」專訪。 此記錄片於2010於美國公視(PBS)播出。2008「水調歌頭」獲得首羅基金會(Sorel Organization)第二屆國際作曲比賽首獎。尚有其他作品榮獲普力森(Prism) 四重奏作曲比賽冠軍、羅內費雪基金會作曲比賽冠軍、耶魯大學察爾斯與菲利芭瑞察爾得生紀念獎 (Charles and Philippa Richardson Memorial) 、杜克大學威廉克蘭茲(William Klenz)獎、夏洛特公民樂團作曲比賽冠軍、非力普斯雷茲(Philip Slates)紀念獎等。

許家毓的作品亦曾被多個團體於各大表演廳演奏。其中包括倫敦小交響樂團(London Sinfonietta)、美國作曲家交響樂團(American Composers Orchestra)、舊金山交響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 納什維爾交響樂團 (Nashville Symphony) 、 托雷多交響樂團 (Toledo Symphony)、亞斯本音樂節現代樂團等。此外家毓的鋼琴獨奏曲「漫步花園中」(Among Gardens)被收錄於鋼琴家朱葉(Natalie Zhu)的首張獨奏專集「印象」。為低音號與鋼琴所作的「幻想與追尋」(Reverie and Pursuit)被收錄於費城交響樂團低音號首席的專集「瀑布」(Cascades)。家毓的近期委託作品包括為強比(Ciompi)弦樂四重奏所創作的「西遊記」與寇蒂斯音樂學院而創作的室內樂「爍」及為巴爾地摩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馬林‧艾爾梭(Marin Alsop)及卡不理歐音樂節樂團 、科羅拉多交響樂團法國號首席所作的法國號協奏曲「玄奘 」。
劉韋志

新生代台灣作曲家。
劉韋志 Wei-Chih Liu 出生於花蓮。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作曲碩士和東吳大學音樂系作曲學士。

作曲先後師事陳州麗、嚴福榮、羅白華(Christopher Roberts)、張玉樹和洪崇焜等老師;鋼琴曾受黃湘玲和陳州麗老師指導;並分別向王小尹與羅玫雅老師學習打擊樂器和鋼琴的當代語彙。

作品曾由采風樂坊、十方樂集、朱宗慶打擊樂團、現代音協等演奏團體以及王小尹、陳玟玎、吳思珊、黃朧逸和丁怡文等演奏家發表。除了前衛現代音樂外,亦有電影和劇場音樂的創作。曾獲「2009采風:五行作曲獎」、「2011 台灣音樂中心國際作曲獎」和「2012 采風樂坊【絲竹作曲比賽】」第一名。